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文化交流 正文

2012年度重大项目(第一批)开题报告之五:特色文化城市研究

作者:时间:2014-02-16点击数:

6月23日,以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张鸿雁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特色文化城市研究”(批准号:12&ZD029)举行开题论证会。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有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毛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士林教授,此外,还有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其他成员共计30余人。

首席专家张鸿雁教授从选题的社会前提与意义、理论结构与内核、研究设计思路、课题总体框架、重点难点与研究创新、建构模式方法、子课题核心内容等方面对本课题的整体计划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他强调:首先,面对城市社会来临与城市软实力竞争时代的到来,必须形成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中国理论范式;其次,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将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衔接,形成文化城市的操作手册,强调城市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城市文化资本;再次,特色文化城市研究将构建城市的特色文化网链,形成城市介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基点;最后,本课题研究注重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全方面、各层次的研究,结合子课题形成完整的特色文化城市研究。同时,根据专家评审组的要求意见,缩减了子课题的数量,由原来的8个子课题,缩减至5个子课题,并进行了课题的结构性调整。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课题组立足于城市社会发展的时代前沿,结合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合理设计了课题的总体框架与研究计划,思路缜密清晰、论证系统全面,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同时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对于课题的顺利开展和深入研究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充分肯定了本课题的时代前沿性,并提出了四点问题需在课题中进行深入思考:首先,伴随着城市价值由经济价值更多地转向文化价值,必须思考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城市价值形态的变化如何;其次,在现阶段,如何繁荣城市,如何使城市人感到幸福,文化在其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再次,如何把城市真正的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出来,真正反映城市的特色;最后,当发展到以文化价值来衡量城市价值的现阶段时,如何构建特色文化城市发展的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宁越敏教授对课题研究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第一,特色文化城市研究不应仅仅关注器物层面的城市文化,还应将非物质层面、无形的一些文化价值、文化要素进行系统考虑;第二,要强调文化本体的重要性,建议重点以“欧洲文化之都”的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和深入思考;第三,城市文化建设有两种方法,一是立足于自身资源,一是整合更大范围空间的资源,这两种方法的实现方式要研究;第四,就特色文化城市的指标体系而言,文化竞争力指标要进一步分解和加权,突出“软实力”。

胡荣教授提供了三条思路供课题组深入思考与研究:一是要从城市的内在发展理解城市的个性,探寻城市文化发展的规律性;二是从区位与自然禀赋的角度考虑城市的特性;三是研究个案不宜过多,应集中深入研究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

毛丹教授就课题研究的目标提出了三点想法:第一,特色文化城市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城市文化资源建设要素的配置模式;第二,在现阶段中国城市的政治结构背景下,要提出不同阶段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方式;第三,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到底如何构建。

刘士林教授指出课题研究要有明确的聚焦点,并提出了以下四个思考点供课题组参考:首先,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即为什么要提出特色文化城市,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其次,与西方城市比较,区域文化资源对中国城市的影响巨大,要关注城市的区域文化;再次,在特色文化城市的研究中,应该突出特色文化产业的研究;最后,课题研究应建构主流话语,成为中国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模板。

周晓虹教授阐释了其对本课题研究内涵的理解,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向:首先,城市文化概念应包含器物层面、精神层面、行为层面的内容,现阶段课题研究过于突出了器物层面,而在行为层在应该强化;其次,城市特色应在城市建设中愈发鲜明,同时应注重城市特色要素的选取;最后,在城市特色文化构建中,应注重传统的借用与传承,草根文化应得到特别的关注。

叶南客院长肯定了本课题文化类型学的研究视角,并提出了以下三点问题:第一,课题研究应立足顶层设计,形成顶级理念,即要有明确的聚焦点;第二,应形成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理论假设,着重思考基本理论起点;第三,文化认同、文化再生产、文化创新创造需要深入研究;第四,要关注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文化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个性化与多元化、现代化与经典化以及城市文化的聚焦内敛与辐射再造。

王月清教授强调课题研究中应着重考虑“七个关系”,即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关系、人与景观的关系、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城市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关系、城市意象与城市记忆的关系、城市外在与内涵的关系、中国元素与外在符号的关系,从而使课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为中国城市研究提供更加有意义的学术成果。

最后,张鸿雁教授代表课题组对专家们致谢,表示将认真吸取并系统学习专家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设计,为中国特色文化城市的建构提供多元范式,形成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研究新思维——以广州市为例

摘 要:

结合在广州概念规划中的实践,探索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研究的新思维、新框架和新技术。通过以城市功能分析为核心主轴,以“区域-城市-片区-区域、城市”为思想路径,以GIS为技术手段建立的“功能圈”、“功能区”、“功能片”、“功能网”四大分析模块,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特色研究联系起来,将城市的文化和特色置身于区域发展背景来进行研究,摆脱传统中就特色而特色、就城市而城市的研究方法,加强规划的科学性。

城市文化特色及形成原因研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拓展——永州历史文化特色及城市文化的构建

基于区域特色文化的大学文化建设研究(硕士论文)

本文在系统梳理大学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的概念、特点的基础上,对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区域特色文化对构建特色大学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分析了大学文化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内涵。提出区域文化与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两种共存的亚文化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区域是大学植根与成长的土壤,区域性是大学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同时校园文化承载的文化和精神气质又是影响并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要健康的发展大学文化,必须重视和关注区域文化,发掘区域文化底蕴中利于自己成长的元素并与之深入融合,积极从区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大学文化,最终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和学校特色发展的比较优势。 本文第一部分对研究的背景、意义等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对大学文化、区域文化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基本特征等进行了阐述,为研究作好铺垫;第三部分对依托区域文化构建特色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探索了基于区域文化特色构建特色大学文化的路径;第四部分在研究大学引领区域文化发展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路径;第五部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西安科技大学大学文化建设和区域秦唐文化发展为例,对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挖掘区域文化精髓,形成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校园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辐射推动区域文化发展进行了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价值。

           

张海新,赵俊芳;对大学文化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2

高文兵;;大学引领先进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3           尚艳琼;;论大学校园墙壁文化的重要意义——兼论我院校园墙壁文化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

4            梁永召;王蕾;;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解读大学文化的内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5            赵军;;地方大学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

6            田建国;论大学文化建设[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2

7            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1

8            韩承敏;地域文化与校园精神[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199902

9            廖鸿灵;;试论大学与文化的关系及大学文化建设的定位[J];西北医学教育;200504

10           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J];冶金政工研究;200306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1 

 1          本报记者 沈祖芸;[N];中国教育报;2006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

1          谭蔚;地域性特征的形成与演替[D];昆明理工大学;2004

2          谭晓红;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4

3          陈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分析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

4          王延深;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域特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