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文化交流 正文

从孔子学院看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现状及反思

作者:时间:2014-09-20点击数:

曹凤霞1 李碧权2 黄孟彬3

(1.广东工业大学 通识教育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2. 3.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在全球汉语热潮的推动下,随着孔子学院走向世界,也使中国文化在更加广阔的辖域中得到传播和发扬。本文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综述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现状,分析中国文化在国外引起热潮的原因;同时,反思当下国内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状况,分析其原因,并归纳出当下中国文化传播与传承实施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国文化 孔子学院 汉学 文化传承 文化传播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全球汉语热潮的推动下,随着孔子学院走向世界,也使中国文化在更加广阔的辖域中得到传播和发扬。在国外,孔子学院的建立和迅速发展,足以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1 孔子学院建立的目的与发展现状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以及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

孔子学院作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起,截止到20121月,我国在国外已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中小学孔子学堂,遍布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设立了81所孔子学院和299个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中居首位;而欧洲的孔子学院数量也近110所,其中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为数均超过10所;其它地区,诸如日本、韩国、泰国、加拿大等的孔子学院密度也是相当大的。[1]

目前孔子学院办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要是中国高校和国外高校采取民间合作或者民办官助的形式;有的是国外的社团或企业和我国高校的合作;也有国外政府和我国地方政府或高校的合作。现有孔子学院中,中外高校合作举办的占90%,国内有116所高校参与了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此外,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承办的广播孔子学院和国家汉办承办的网络孔子学院也已经开始运行。[2]

孔子学院以非学历教育为主,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活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由于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地方设立的孔子学院也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而孔子学院最终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确切地说是传播具有现代世界价值观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就是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思想中与现代人权、民主思想的共通之处,通过张扬人的主体自觉性和创造性,在人权民主思想上追求人自身修养的提高,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价值。[3]

2 各国家和地区与我们合办孔子学院的原因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现状

2. 1各国家和地区与我们合办孔子学院的原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8世纪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历史上对世界文化有过几次深远的影响,先后经历了汉唐时期、宋明时期等几次输出高潮。汉朝和唐朝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对外文化交流自是空前繁荣,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以及各种工艺技术等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遣唐使等途径传入东亚和西亚。宋朝和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地位依然处于世界之首,大批西方的旅行者、商人和传教士到访中国,又一次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到了欧洲,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郑和七下西洋,更再次把中国的丝绸、陶瓷、钱币、制度、艺术等带到世界各地。从17世纪开始,如《物理小识》、《天工开物》等的一些中国的科技著作,以及《论语》、《大学》等的一些儒家经典,都被翻译并且广泛传到了欧洲、日本等地。再者,欧洲大陆还出现了大批研究中国文化(汉学)的学者,如《孔子道德论》、《中国的哲学》、《中国道德哲学与政治立法》、《中国哲人孔子的道德》等研究成果的书籍也相继面世。据不完全统计,从1570年到1870300年中,仅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员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多达70余种。[4]

  中华文化自始以来就具有先进性、可鉴性等特点,对世界文化有着深远的推动和影响作用。当今汉语热在世界各国出现以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不是一时之风尚,而是由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当然也有着其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近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与外国的贸易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使得外国人迫切希望学习汉语并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再次”展现出了无尽的魅力,许多外国人都希望了解它、研究它和掌握它。由此看来,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好好提炼和总结中华文明以及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更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必须担负的文化责任。

2.2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现状

首先,在日韩以及香港形成了较为成熟汉字文化圈。

众所周知,日韩等东亚国家历史上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素有唐朝在日本明朝在韩国的说法,所以,面对中国文化,日韩都会倍感亲切。故其孔子学院除了剪纸、猜谜、篆刻、书法、习琴、画画、品茶、过节等等之外,他们还会深入研究汉学,是世界上汉学研究机构中较有特色的一个分支。如今,孔子学院在日本发展迅速,除了进行汉语教学、中国民俗文化体验等这些基础的活动以外,还有中医教学、中国古典文学、儒学系列课程、汉字研讨等,他们还钻研《论语》、《史记》、《三国志》等,其中最出名的就有札幌大学孔子学院、早稻田大学孔子学院和北陆大学孔子学院。甚至,诸如《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梁祝》等中国的传统名曲都会出现在他们的舞台上。而韩国是历史上中国文化(儒家思想)最早传入的国家,韩国学生除了学习一些基本的中国文化外,也像日本那样,研究汉学、儒学、中国历史等。大佛大学孔子学院的“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韩友谊”课题,说明了韩国也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而忠南大学孔子学院的“从《史记》中学习价值概念”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至于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汉学热潮推动下,香港也建立唯一一所孔子学院——香港孔子学院,其学习、钻研的中国文化也是深层次的,例如:20131月,他们的“宗族家族与传统乡村社区”以及“香港宗祠与宗族社会”课题项目,就是研究儒家中“宗亲”思想的,其研究成果无疑为发扬中华文化提出具体践行的措施和现实的佐证与补充。

其次,具有深厚西方文化底蕴的欧美国家对中华文化兴趣浓厚。

西方(欧美)文化与东方(中华)文化的差异甚大,所以一些研究欧美孔子学院的学者将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称之为“跨文化传播”。例如,文字方面,欧美国家使用的文字大多是表音文字,而中国的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思想意识方面,欧美国家崇尚“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而东方国家遵循“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所以,东西方在语言表达上、事物审美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才让欧美对中华文化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是有着深厚西方文化底蕴的欧洲国家,他们历来对与西方文明差异较大的中华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宋明时期多次派传教士和学者到中国学习和考察,著名的汉学家有利玛窦(Matteo Ricci)、罗明坚(Michele Ruggleri)、卫匡国(原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Martino Martini)等。著名旅行者和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的到来,以及1814年西方第一个汉学研究机构的建立,都说明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所以,现今欧洲的孔子学院除了让学员学习汉语和感受民俗文化外,还专门设立中医孔子学院和汉学专业。例如世界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就坐立在欧洲。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设立了古汉字以及中国传统美食、礼仪研究,甚至有“孔子思想与中国人的精神”的课题讲座;而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大学的汉学研究历史已有150多年,其孔子学院还开设了汉语古音研究、汉字研究等中国文化课程。

美国只有230年历史,而其人种多数为欧洲裔白人,还有部分非洲裔黑人和少量其他地区(包括土著的印第安人)人种的后代,故其历史文化底蕴相对单薄。他们既羡慕欧洲那些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国家,也对东方(中、日、韩)文化倍感兴趣。故美国近现代也涌现出大批著名的汉学家,如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就是对满清时期暴力君主专权下中国人民生活的描述。目前美国孔子学院主要让学员学习汉语和体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蒙大拿大学孔子学院和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学员穿汉服、习汉礼以及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学员研究古代汉字,这些举动可以称得上是穿越精神文化。当然,美国现在很多高校都设有汉学专业,另外还有很多研究中国的机构,例如: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等,这些都证明了美国人很想从根本上彻底地了解中国。

再次,经济欠发达的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国家非常重视汉语教学。

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国家也设立了很多孔子学院,但他们并没有像日韩、欧美(北美)那样有大批研究中国、研究汉学的学者,他们更重视的是汉语教学。这和他们的经济与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希望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寻求未来的发展机遇,他们不单学汉语,还要透过汉语学习,切实掌握一些技能,以便日后生活所需,故他们的孔子学院着重于汉语教学方面。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0年,非洲有4.4%的孔子学院成功地开发了汉语学科教育(学士学位汉语),正式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被纳入外方大学的学科体系;有30%以上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曾在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方面有过尝试;50%以上的孔子学院在这方面有认真的思考。[5]但深入研究汉学、儒学、国学的基本没有。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天纬地,这并不是一句虚话。既然国外都这么重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那么作为发源地的我们,不是更加应该重视自身的文化,将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对祖宗最大的尊重和尽最大的孝道,这也正是《孝经》所说的:“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3 国内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与深层反思

3.1国内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国内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乐观。从“五四”开始到“文革”,国人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之风非常激烈,加上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而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重视,导致现在的青年学生思想当中充满了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想,但对自己祖先的东西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6] 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系统、行为系统、价值系统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造成广义教育系统如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及国家宏观教育决策等教育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以致教育机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造成偏离。[7]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已是相当严峻,假若文化继承有问题,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感就会模糊,没有了文化认同感那么就更谈不上“爱国主义”了。因此,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具有五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怎么保存和继承自己的文化、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并在世界面前展示和推广自己的文化,这是与我们休戚相关的大问题。

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也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他要求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努力方向。[8]

3.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

第一,国家实力的衰弱。

18世纪以前,中国国力强盛,疆域、人口、经济、军事都堪称“一霸”,中国文化自然对世界影响深远。18世纪及鸦片战争后,国库空虚、贸易逆差,加上多次同“夷人”交战都连续败北,使得中国自满清王朝到百姓都无不感到国力下降。民国的建立,更是引入大量西方思想与制度,于是,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得不由原来单纯传承孔孟圣贤之道转为兼采经世致用之学,在教育功能选择上也不只限于培养儒吏这一单纯的政治功能,而提倡教育的经济功用。在制度及方针政策的制定上,亦开始了除旧学、兴新学的运动,表现出了强烈地借鉴学习西方的倾向。[9]

而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力贫弱,所以,最初教育也只侧重于政治方面。当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力逐年增强,国内相继产生了“国学热”、“汉服复兴运动”等,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出现了“汉语热”、“中国文化热”等,现在支配阶级还提出了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和谐社会”和“八荣八耻”等。这的确证明,“强大的社会是普世的,弱小的社会是狭隘的,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硬权力衍生出了软权力”。[10]也就是说,“弱国无外交”,更不要谈什么文化传承和传播了。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缺陷。

国家实力衰弱只是表面因素,中国文化本身的固有缺陷才是一个更深层的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每个民族的文化,肯定有其精华”和“糟粕”,当“糟粕”被“发扬光大”时,于是在接下来的“爱国运动”中,就会导致许多文化内容被剔除在教育选择的内容之外。抚心自问,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其劣质成份,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缺陷不在于其本身最初的大恶不赦上,而在于其在发展过程中日益表现出的“极端性”上,这种极端性在无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国家实力且又遭至外来侵略时,其缺陷更易为人们所厌弃。[11]

此极端性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社会伦理的极端性,也就是“三纲”对“五常”的凌驾,即传统文化本意的扭曲与迷失。例如先秦时期,孔孟所提倡的“君若不君,则臣可以不臣;父若不父,则子可以不子”,到后来居然变成了“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此等愚忠愚孝的绝对服从。另一方面,发展路向冲突性,即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是有冲突的,这种冲突表现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即前者是以人对自然的依赖和人身依附为基础的;而后者是以人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强调制服万物为人所用。[12]这样,人们就会错误地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就是要把传统文化全部摒弃。

综上所述,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好,于是就有了近代的“立宪、保皇、革命”之争。进而,导致“五四”的“德赛之论”之余,还“否定传统、辱骂祖宗”和“打倒孔家店”。最后,演变至“文化大革命”的“剥开孔圣人的画皮”以及“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而今,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感到疑惑之余,也深受西方的后殖民化影响,所以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重要性才会日显紧迫。

3.3面对自身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应有的做法

中华文化本身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向其他文化开放和不断发展进步的系统,在吸收其他地区现代文明的同时,才会创造出一个更新的自我。

首先是教育传承体系的有效传播。

国人自己必须重视中国文化以及其传承问题,尤其要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的工具。但是,当今我国教育并没有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所以,我们的教育模式能否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应有的改变?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除了关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侵略外,更要关注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化,不单止要关注家庭、社会,更要关注学校。

其次是国人自身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

随着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设立,作为文化发源地的我们,毋庸置疑,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譬如:我们在外教外国友人汉字时,不仅应该知道这个字为何这样写,而且还要知道它和当地的文字有什么异同;我们在外向外国友人展示传统节日盛况时,不仅应该知道节日的起源和传说,还要知道相关食物的来源和意义;我们在外诵读《论语》时,不仅应该清楚其中的深刻含义,还要比任何人更加清楚其现代价值。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都做不到,我们拿什么宣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传播中国文化”?是让当今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热”持之以恒还是成为明日黄花,答案不言自明。

再次是中国文化精髓的提炼和光大。

我们在汉字文化圈(日韩等)中设立孔子学院,就要把新的中国(儒家)文化带给他们,增加他们对我们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在西方文明之地(欧美)中设立孔子学院,我们就要努力把我们文化的精髓发掘、提炼出来,让他们目睹我们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使他们更加关注我们的文化,进而通过文化传播达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深层目的。

我们守住先祖留下的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就等于拥有一个源源不断的宝库,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但更关键的还是我们必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第一,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第二,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第三,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汲取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成果,取长补短;最后,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使我们的文化和民族历尽千秋万代!

4 结语

在孔子学院,学生学习汉语,深入了解及体验中国的“衣”、“食”、“住”、“行”。穿汉服、习汉礼;包饺子、用筷子;学习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精髓,掌握“中国科学技术”;精通“琴”、“棋”、“书”、“画”,以技会友;钻研汉学,学习《论语》、《史记》、《三国志》等,承载中华文化精神;碰撞思想,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真谛。孔子学院正以阶梯式的文化传播模式完成光大与创新汉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从孔子学院这面“镜子”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近10年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现状,更让我们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积极地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尤其是大学生,更要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担负起复兴与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进而达到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继承并将之发扬、创新,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孔子学院在国外发展的速度,更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所以,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将我们自身的文化琢磨和研究清楚,才能进一步发扬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沈卫星,靳晓燕,沈耀峰.孔子学院:向世界的一声问候[N].光明日报,2012-01-05(1).

[2] 儒森汉语网.美国孔子学院分布.2012-05-27.

http://www.mandaringarden.org/chinese.

[3] 吴瑛.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 [J].学术论坛,20097):141-142.

[4] 陈亚民.海外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的文化地理学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55(4)151-156.

[5] 撒德全.非洲孔子学院汉语学科发展与课程开发现状调研分析[C].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201082.

[6] 付俊龙.关于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J].吉林农业,20119):222.

[7][9] [10] [11][12] 容中逵.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社会学成因(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9)11-16.

[8] 新华网.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11-04-25.

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zx/2011-04/25/content_22604972.htm,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usion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self-examine

CAO Feng-xia1,LI Bi-quan2,HUANG Meng-bin3

(1.General Education Center,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Gangdong,510006;

2.Facult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Light Industry,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Gangdong,510006;

3. Facult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Light Industry,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Gangdong,510006)

Abstract: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rush to learn Chinese globally, with Confucius Institutes’ creeping into the world, Chinese culture has an opportunity to diffuse and carry forward to a more extensive region. In this paper, the situation of the diffusion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nowadays is summarized and the reasons why Chinese upsurge overseas is analyzed through Confucius Institutes, which are as a platform. In addition, the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diffusion and inheritance interiorly should be self-examined and found the reasons it causes. Finally,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spread and inherit Chinese culture is also conclud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 Confucius Institute , Sinology ,cultural diffus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基金项目2013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84513104、1184513290;2012年广东工业大学学生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YJA740024

作者简介:曹凤霞,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李碧权,广东江门人,黄孟彬,广东潮州人,男,学生,主要兴趣是文化与传播研究。